嗨,早!
近期有幾位會員反映超證1無法領取,且其它專案也有相同狀況。推測應該是 Hypercerts 的網站問題。我已經寄信給 Hypercerts 團隊回報情況,如果日後有新進展會在文章開頭更新。
再次提醒下週二起區塊勢休刊兩週,我要去蜜月旅行。另外,區塊勢預計在 11/25(六)下午舉辦冬季會員小聚,報名表單會在 11/9(四)中午 12 點開放,歡迎會員免費報名。
到時可能會需要徵求幾位工作人員一起幫忙當天活動的引導、報到和攝影,有意願的人可以回信給我 🙏
進入正題。這篇文章討論一款全新的 Web3 應用 —— 以太坊證明服務(Ethereum Attestation Service,簡稱 EAS)。
幾個月前我就有注意到這款應用,只是當時 EAS 網站內容相當陽春,看完所有說明文件還是覺得很抽象。不過最近我在遞交 RetroPGF 申請文件時,發現申請系統整合了 EAS 服務,用途是替每份申請表單留下鏈上紀錄。這讓我感受到了 EAS 的用途。
我會說 EAS 就是一套沒有加密貨幣、不靠 NFT 的資料上鏈服務。除了替文件上鏈之外,它也大膽挑戰目前以 NFT 為基礎的數位身分架構。EAS 認為不靠 NFT,反而才能建構一套更泛用的去中心化數位身分系統。
申請書
今天有一項好消息和一項壞消息要告訴大家。好消息是這次 RetroPGF 3 的參與專案數量已經高達 577 件,幾乎是上次的 3 倍2。顯見有越來越多團隊開始將公共財募資機制視為一項重要的資金來源,而每位區塊勢讀者都是這領域的最早期參與者。但專案數量增加也是壞消息,代表區塊勢要面對更激烈的競爭。
我會知道目前的申請狀況,是因為每份 RetroPGF 的申請文件都會透過 EAS 這套服務,在 Optimism 鏈上留下紀錄,避免日後爭議。換言之,誰在什麼時候遞交申請都能在網路上看得一清二楚。下圖是區塊勢在 10 月 9 日送出的申請紀錄。看畫面截圖就知道 EAS 的服務對象不是一般使用者,而是應用開發商。開發者得將 EAS 整合進系統,人們才能拿到由 EAS 產生的鏈上證明。
畫面上方的 UID 代表每份文件的流水號,還有時間戳記和這份文件是否已過期或已被撤銷。下方欄位 Schema 代表文件格式,例如 RetroPGF 3 這次使用的是編號 114 這種文件格式。人們只要搜尋編號 114,就能在 EAS 系統上找到所有人遞交的 RetroPGF 3 申請文件。
資料欄位則是紀錄了專案名稱、類別編號和元資料,其中以 0x 開頭的交易 ID 就是上鏈紀錄。申請表的原始資料不會出現在 EAS 系統上,而是以一串雜湊值代表。完整內容只有 RetroPGF 的主辦單位看得到。這就是 EAS 的其中一種用途,替人們把鏈下的申請表單記錄到鏈上。
說穿了 EAS 就是一套資料上鏈服務。以往有許多政府單位、學校機構或私人企業都希望能把資料記錄到鏈上,區塊勢也曾多次討論應用情境。但在實作過程中,這些機構往往會遇到手續費太貴、區塊鏈不適合儲存資料,還有敏感資料的隱私性問題。大家被迫尋找替代解法,例如打造聯盟鏈或是嘗試發行 NFT。
這些替代解法各有優缺。聯盟鏈上的資料雖然已經能在不同企業或政府機構之間互通,但終究不是一套開放的生態系。不同聯盟鏈之間要彼此互通,仍然困難重重。NFT 的情況恰好相反。雖然大家的 NFT 都是發行在像是以太坊這樣的共通生態系,但每款 NFT 就像是一枚徽章。在多數情況下,徽章背後的資料難以重新組合,變成更有意義的資料。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像 Gitcoin Passport 這樣的產品3,要人們收集更多徽章才能證明自己是真人。不過 EAS 開發團隊認為,建立數位身分的最佳方式不應該是收集徽章,而是要從頭為 Web3 建立一套證明(attestation)機制。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就是最好的身分證明。
建立信任
證明聽起來很抽象,卻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例如嬰兒出生時,醫院會開立出生證明,父母則會到戶政事務所報戶口、為新生兒取名字。以往這些證明是以紙本形式存在,但在數位世界裡,證明還可以更碎片化並以數位的方式重新組合出全新意義。EAS 開發團隊就稱,自己是在重新建構數位世界的信任關係。
根據 EAS 的敘述:
想像你在自己最熟悉的菜市場,裡面有些你熟悉的攤販、鄰居。人與人之間有許多互動,因此你知道誰最會種蕃茄、誰最會烤麵包。這一切都基於經驗、建議和互動關係,這就是物理世界的信任。但在數位世界裡也有一個龐大的全球市場,人們的臉孔藏在螢幕後面,因此每次互動都是一次風險。
你相信網路上的評論嗎?賣家賣的是假貨嗎?這就是我們在數位世界中面臨的信任挑戰。證明不只是一種數位簽名,而是在打造一套建立信任的工具。就像你相信鄰居推薦的麵包店。在數位世界裡,還沒有普遍可靠的信任機制。而這就是以太坊、EAS 可以幫得上忙的地方。
打開 Google 地圖,如果有餐廳的評價是 4.9 顆星,但評論內容卻都是一片空白也沒有照片。你大概會想,這家餐廳是用某種方式在洗評價。大家都很重視數位世界的信任問題。
從 EAS 的敘述來看,它的願景其實和 NFT 和靈魂綁定代幣(Soulbound token4)大同小異。EAS 和 NFT 的功能確實相互重疊,但 EAS 開發團隊卻認為 NFT 不適合用在全部場景:
相信多數的建設者都見證 NFT 和靈魂綁定代幣的興起。無論是用來參與社群的證書,或是藉此證明獲得特定技能。但如果我們只是在討論某件事或某個人,NFT 和靈魂綁定代幣仍舊是最好的工具嗎?NFT 徹底改變了數位資產,但由於其可移轉性、缺乏互通性,它不太適合用來當成憑證。後來有了靈魂綁定代幣,但它缺乏通用標準。每個靈魂綁定代幣都是一份獨特的智慧合約,沒有共通的資料結構。整合資料變成了開發者的噩夢。
EAS 的說法不無道理。NFT 是比較笨重的身分紀錄,而 EAS 相對輕量。我遞交 RetroPGF 申請表的時候,從鏈上紀錄來看這就是一項互動證明。如果我只是遞交申請表,似乎沒有必要以一款 NFT 來證明。但如果完全沒有為鏈上活動留下紀錄,日後就沒有建立身分的依據。
EAS 是比 NFT 更輕量的選擇。NFT 適合用來紀念事件,或是增添儀式感,外觀還會特別設計。而 EAS 則適合用在生活瑣事,就像人們錢包裡的一筆歷史紀錄。兩套機制並行,才能在數位世界打造近似於物理世界的信任關係。
數位世界的人際關係與網路效應有關,平台由誰掌控、商業模式如何選擇至關重要。現在人們在數位世界之間的連結,可說是由大企業把持。但企業與使用者往往會有利益衝突,例如不付錢下廣告,內容就難以觸及其他人。EAS 以數位世界的公共財自居,收入也完全仰賴公共財募資來維持運作。
商業模式
我最早認識 EAS 就是在公共財募資的專案列表上,因為這是它們唯一的商業模式。根據 EAS 敘述:
EAS 藉由開源、無需許可、沒有代幣的特性來確保自己的中立性。對於致力解決數位信任的基礎設施來說,金錢誘因、中心化控管會適得其反。雖然盈利模式在利基市場表現出色,但由於既有的偏見讓它們無法充當網路的基礎建設。公共財注重價值創造,而不是價值獲取。EAS 身為公共財,希望能提供可信中立的基礎層。公共財將群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為更包容和公平的未來奠定基礎。
EAS 就像數位世界的水管、電網。這些基礎設施必須由政府出資建設,才能讓每個人都享有相同的使用權、不受身分或貧富差異影響。Web3 的公共財募資機制也在數位世界承擔類似政府的角色,決定哪些專案能獲得多少資金。
在研究 EAS 這套服務的過程中,自己內心的最大疑惑是怎麼會到 2023 年,才終於有人跳出來建立一套這麼基礎的上鏈系統。是不是我誤會了什麼?但後來想想 EAS 這套服務要能問世,不僅區塊鏈的手續費要夠低,還得要有一套能支撐公共財營運的商業模式。否則人們就會嫌資料上鏈太貴,EAS 可能也得把精力花在是不是要發行代幣的問題上。
即便自己是全職的區塊鏈研究者,也都是在 2023 年才開始使用以太坊第二層網路、實際受惠於公共財募資機制。換言之,並不是 EAS 問世得太晚,而是我們都參與得太早。
區塊勢是由讀者付費訂閱來維持營運的獨立媒體。如果你覺得區塊勢的文章不錯,歡迎你分享這篇文章或是到會員成立的 Discord 參與討論,或收藏 Writing NFT 將這篇文章加入自己的 Web3 紀錄。
此外,也請大家推薦區塊勢給親朋好友。若想查閱區塊勢過往的出刊內容,可以參考文章列表。有鑒於常會有讀者寄信來問我推薦碼,因此我將它們整理成一頁。歡迎大家使用。
> 整合資料變成了開發者的噩夢。
真從產品開發者角度來看的話,我倒覺得這終究回到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開發者花大把時間去整合資料 aka 做一個聚合平台,只要夠有價值,就會有人去做。ex. Ptt BBS 根本就沒有 API 或資料結構可言,只能做爬蟲,但因為廣告流量利益太大,第三方 app 還是非常多。ex. 搜尋引擎 Google 本身也是一個聚合平台。
提出共通規格者,去推廣成公認且廣泛採用的規範 → 這也超花時間,君不見每個以太坊 EIP 都要討論多久,而且可共通並不保證應用層就會做得好,NFT 規格都出來這麼久了,還是有很多錢包不支援顯示 NFT 或移轉等等的啊。
這是 IoT,ISCN of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