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先宣布一項新調整。過年期間我替區塊勢換上新網址 blocktrend.today。未來瀏覽器會自動跳轉,內容也都已經完整對應。大家不用調整任何習慣,就可以無縫銜接。
換網址是大事。blocktrend.today 是區塊勢在 2017 年的「起家厝」,後來因為搬家到 Substack 被迫棄用。這次我趁過年休刊,終於搬回自己網域。未來不會再換。即便 Substack 關閉,同樣網址也會將大家導引到新的地方。進入正題。
不知道大家近期有沒有感受到牛市來臨的氛圍?我沒有。不排除是因為自己最近都與空投機會擦身而過(OP、STRK),沒能沾到牛市氣氛。但客觀來說,目前市場上還缺了一個點燃牛市的主題。就像 2017 年 ICO 相當盛行,讓許多人開始買賣加密貨幣。2021 年 NFT 吸引新用戶加入,人們為此創建錢包。但這次主題是什麼?答案是還不知道。
不只你我還在摸索,就連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創投 a16z crypto 負責人 Chris Dixon 也沒有答案。近期我讀完 Chris Dixon 出版的新書《Read Write Own》。只讀了前三分之一就決定要介紹這本書,也約好來賓一起錄音討論。作者從網路發展史切入,稱區塊鏈是打造網路的更好「建材」。這呼應書的副標題,建構下個世代的網際網路(Building the Next Era of the Internet)。
升級版網路
網路須要升級,而你我都身處在一個新舊交錯的網路中。
最早期的網路是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 —— SMTP、HTTP —— 即便人們天天收發 Email、用瀏覽器搜尋資訊,卻只有少數人說得出來這些協定如何運作。要使用網路協定,首先需要一套軟體,或者現在通稱為 App。Gmail 就是讓人們使用 SMTP 收發信的軟體,Chrome 則是讓人們能透過 HTTP 瀏覽網頁的軟體。
協定網路的好處是平等、去中心化。每家公司都可以打造自己的軟體,只要符合全球共通的網路協定就能彼此互通。使用者也能隨時跳槽。例如原本我用 Brave 瀏覽器寫文章,最近改用 Arc。Chris Dixon 將這個階段稱為協定網路(Protocol Network)。
協定是網路最原始的狀態,但競爭力卻跟不上企業網路(Coporate Network)。以線上影片為例,當年人們制定了 Media RSS 影音傳輸協定,全球開發者都可以基於此協定開發軟體,讓使用者上傳、觀看影片。只是事後證明 YouTube 發展得更快,Media RSS 反而沒做起來。
YouTube 是企業網路的代表,它選擇「切西瓜」,不走去中心化路線,而是中心化的平台。YouTube 替人們保管檔案,少了前期建立標準的麻煩,不僅省下溝通成本,也繞過權力的政治博弈。
雖然沒有遵守像 Media RSS 網路協定,內容就無法跟別人互通,但比起「按部就班」的協定網路,YouTube 更靈活。畢竟對使用者來說,只要操作簡單、影片有人看、體驗良好,背後是哪些技術、是不是去中心化,又有什麼關係?
當平台成了一個小型網路,人們就沒有離開的理由。Chris Dixon 稱這是「為了工具而來,因為網路而留下」(Come for the tool, stay for the network)。封閉比開放走得更快,這樣情況還發生在社交平台和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者也從去中心化的協定網路,逐步走向中心化的企業網路。
只是企業網路的問題很明顯。各家平台彼此不互通,內容都是由平台管理。使用者無法從 LINE 跳槽到 WhatsApp,就算在臉書、X 發表熱門貼文,也難以獲得收入。
Chris Dixon 指出,臉書是對使用者 100% 抽成(take rate)。第一時間我還有點反應不過來。通常抽成都有比例,蘋果稅抽 30%,讓許多開發者覺得太超過1。偏偏社群媒體幾乎都是以抽 100% 為標準,一毛也不分給用戶。X 則要付費加入會員、符合追蹤門檻,才能獲得和平台分潤的資格。
條件越苛刻,反而讓人越不容易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剝削。有了病識感,才會知道現在的網路為何需要升級。
區塊鏈網路
我們生活在新舊交錯的網路中。收發 Email、瀏覽網頁是由最古早的協定網路負責,社群互動、播放影音則由企業網路主導。現在還有一群人在打造全新的區塊鏈網路(Blockchain Network),Chris Dixon 認為這是網路的第三種型態。我用下圖來說明三者的差異。
協定網路最笨重,要協調出一套被共同採用的標準非常困難。企業網路最靈活,人人都可以開發服務滿足市場需求。區塊鏈網路兼顧兩者。以上圖為例,大家共同採用的標準是以太坊,各家企業則是基於這套標準開發服務,兼顧效率與互通。因此 Chris Dixon 認為,區塊鏈是打造網路的更好「建材」。
到目前為止,Chris Dixon 都是用科技發展的角度在敘述區塊鏈的存在意義,就連代幣也有技術上的新詮釋 —— 網路上的所有權(ownership)。
和過去兩種網路相互對照會更有感覺。Chris Dixon 用了一個很玄的說法:「協定網路的金錢和權力會流向網路的邊緣,而企業網路的金錢和權力則會流向網路的中心。」
瀏覽器是最好的例子。之所以還有公司願意投注資源開發 Brave、Arc 這類新型瀏覽器,說明有利可圖。資源不是流向 HTTP 這套網路協定,而是瀏覽器本身。反過來說,企業網路以平台為中心,臉書、推特或 Reddit 都曾經歡迎第三方開發者2,但都無法長久。因為這違反企業網路的「地心引力」。
區塊鏈網路上的代幣,同樣代表金錢和權力。但它既不流向邊緣,也不流向中心,而是分散在社群手上,理論上更均衡。這些代幣會吸引人們共同打造區塊鏈網路,但也可能失控讓區塊鏈變成一座大型賭場。Chris Dixon 花了一整個章節,只為了說明區塊鏈正面臨電腦文化與賭場文化的拉鋸戰:
有兩種不同文化的人會對區塊鏈同感興趣。第一種人將區塊鏈視為建立網路的新方式,我稱它為電腦文化。因為它的本質是思考區塊鏈如何成為新的運算基礎。另一種人則是對投機和賺錢感興趣。這些人只將區塊鏈視為創建代幣、買賣賺錢的手段。我稱它為賭場文化。因為它的本質就是賭博。
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在 2022 年接受時代雜誌專訪時,也曾擔心過加密貨幣被貪婪吞噬3。在許多人心中,區塊鏈 = 加密貨幣 = 賭場,媒體要負很大的責任。例如近期有許多專案宣布空投,嗜血的媒體馬上找到高中生空投獵人,大肆報導他如何賺到一大筆財富。這種題材故事張力十足、人人都懂,最能吸引目光。
但正是這樣的報導加深了人們對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誤解,忽略了背後的發展脈絡。偏偏這樣的媒體往往是網路上流量最高的網站。在人們心中留下錯誤印象後,他們還可以做一篇報導來「導正觀念」,告訴你大家都走歪了。做賊喊抓賊。
我喜歡《Read Write Own》這本書,是因為它從科技視角切入,說明區塊鏈在整個網路發展史的定位和意義。此外,電腦與賭場文化的戰爭,也忠實反映了區塊鏈的發展現況。這非常不容易。但如果硬要從雞蛋裡挑骨頭,我最不認同的是 Chris Dixon 在最後一章對未來的預測。
發明是需求之母
整本書鋪陳了一大堆網路歷史、發展現況,但最多人想知道的,恐怕還是區塊鏈到底有什麼具體用途。這部分最難寫。2017 年的作者大概會寫 ICO,2021 年的作者寫的是 DeFi 和 NFT,這些預測事後大多失準。而到了 2024 年,作者仍舊無法迴避這一題。
閱讀這個章節的時候,可以感受到 Chris Dixon 的文字顯得有點費力,不像前幾章的行雲流水。而且身為 a16z crypto 的負責人,到底是要以自己投資的專案舉例,還是應該要避嫌更有說服力?最後 Chris Dixon 勉強舉其中一個案例,是區塊勢曾經討論過的 Helium Mobile 去中心化電信商4。
Helium 是 a16z 投資的公司,書中卻沒有明確標注利益衝突,難免落人口實。我認為回答區塊鏈有什麼具體用途的正確答案,應該是「我不知道」。其實 Chris Dixon 在書中就曾經寫過下面這段話:
人們獲得新技術的時候,通常會有兩種使用方式。一種是做已經做得到的事情,只是用更快、更便宜或更高品質的方式完成;另一種則是去做一些全新的事情,這是以前根本做不到的事。
如果回答的是前者,通常大家會覺得這早就已經有了,何必重新造輪胎?1995 年比爾蓋茲在脫口秀上解釋什麼是網路的時候,就被主持人吐槽是收音機功能5。如果回答的是後者,大家什麼都還沒見到,也就更難想像。最終,怎麼回答都不對。最好的答案應該是,我不知道。
人們常以為是先有需求才有發明。但《槍砲、病菌與鋼鐵》這本書中就舉出許多案例,印證發明才是需求之母。Chris Dixon 稱這類發明叫做由外而內(Outside In),區塊鏈上的應用就屬於這類由民間推動、難以預測的創新。但身為全球最知名的加密貨幣創投負責人,手上管理數十億美元的資產,要以白紙黑字寫下「我不知道」,恐怕會先被嗜血的媒體拿來操作一番。
但誰又能在網路問世之初,精準預測未來的發展呢?
區塊勢是由讀者付費訂閱來維持營運的獨立媒體。如果你覺得區塊勢的文章不錯,歡迎你分享這篇文章。或是到會員成立的 Discord 參與討論,或收藏 Writing NFT 將這篇文章加入自己的 Web3 紀錄。
此外,也請大家推薦區塊勢給親朋好友。若成功推薦一位朋友付費訂閱,你也能免費獲得 1 個月的會員資格延長。過往的出刊內容可以參考文章列表。有鑒於常會有讀者寄信來問我推薦碼,因此我將它們整理成一頁。歡迎大家使用。
講到「我不知道」就不能不提到那個踏平了世界的男人艾連葉卡
可惜這本書的銷售通路沒辦法讓讀者也 Read Write Own